“一天三次,一次一片” 为什么不能是“一天一次,一次三片”?
什么叫好好吃药?医生说的一天三次,是不是一天一共吃了三次就好?那我今天超忙的,一次吃三次的量好不好?

答案当然是不了。
不然医生为什么说一天三次,一次一片,而不是一天一次,一次三片呢?
至于为什么,那我要先从一个厉害的“药代动力学曲线”
说起。
我们的机体,对于外来的物质有着复杂的利用机制,从口而入的吃的喝的,会被机体分解成机体能吸收的有用物质,和机体无用的排泄物质,排出体外,这也就是不管你吃了香蕉苹果还是鸡蛋汉堡,出来的都是粑粑和尿。
这里有个例外,就是金针菇这个神奇的物种。我一度认为如果这种披着能扛住人体各种胃酸、蛋白酶等等攻击的纤维战甲的东西要是个智慧物种,可能要上演现实版的猩球崛起了。
那么,药物作为一个外来物质,也会被身体以某种形式消化、分解和利用。
从服用起,药物经过分解,再逐渐排出体外,药物的有效成分在体内的浓度随时间变化-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直至完全排泄。
假如,一种治上呼吸道感染的药,一天需要吃两次。a君严格按照12小时一次吃药(如上图,早8点和晚8点各一次),药物持续达有效浓度以上,a君体内药物持续保持有效浓度,对抗疾病。服药3天后,病情明显好转。
药物的有效浓度过低,不足以起效,而过高,又可能造成更高的毒副反应,所以每种药物为了保持有效和有毒的平衡,分解后在机体内会达到有效浓度并超越,但药量最高不超过有害浓度,随着机体得利用和排泄,浓度逐渐下降到无。
每种药物的吸收、分解各异。为了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持续运用,才有了每天吃几次药的规定。如果没按时吃药呢?
又如b君,第一天早8点吃药,晚上由于沉迷游戏,打完了才吃,晚了几小时;第二天周末,和朋友聚会忘了带药,快到晚上回家才吃,感觉病情没有太大的好转。
b君体内的药物代谢产生了“断档”(上图阴影区域),前一次药物浓度已经降到有效浓度以下,后一次服用的药物还没有完全分解达有效浓度,不能更好的对抗疾病。
当然有一些病,随着机体的自身调整,可能好的比别人慢一点,甚至没好好吃药也痊愈了。
但是有一种很尴尬的情况是:医生认为你好好吃药了,你没有。所以应该发挥的药效并没有作用,医生只好找更强效的药物,更大的剂量,甚至考虑其他的治疗方向。
这意味着什么,药物的毒性和剂量是成正比的,不太差的情况是吃了更多量的药,你还是好了。最差的情况是,误导医生找寻其他诊疗方向,这意味着更多无谓的检查,和可能不对症的药物。就不说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心疼一下辛苦赚来的白花花的银子好不好?
所以这世界上最悲哀的故事,莫过于你欺骗了我(没好好吃药),我伤害了你(只好加大剂量)。治病救人不容易,讲点诚信行不行?!
一句话总结,一天两次吃药,等于把一天的24小时等分,24/2=12,即每12小时吃一次药,而不是单纯的我一天吃了两次药。
其他一天一次、三次,以此类推。同样的,要求饭前或饭后吃的,要求早上或晚上吃的,同样有他的道理。需要长期吃药的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呀,为了更好的药到病除,请好好配合医嘱(以及其他必要检查~)
感谢阅读,疾病在所难免,但祝君健康常乐~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崔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