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盲人张喜平: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

盲人张喜平: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

02:01

盲人张喜平: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
(图侵删)

新华社西安4月28日电(记者郑昕、张晨俊)在网络直播带货都已经不算新鲜事物的今天,沿街叫卖,还能行吗?

谷雨节气过后,古城西安常有阵雨来袭。在市中心的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石板路上一场雨过后就是一摊水,这让张喜平的黑色旅游鞋总是潮湿。在这里的大街小巷走了30多年,这位老汉拉着装了100多斤鸡蛋的平板车,靠听觉和嗅觉就能判断走到哪里该转弯,走到哪里该掉头,却没法知道哪块石板上有水。

张喜平在沿街叫卖鸡蛋。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1964年6月出生的他患有先天性失明,生活上的风风雨雨让他头发全白,皱纹也爬满额头。

不过,张喜平的腰板却挺得直,性子比腰板还要硬。

“我是个残疾人,但不愿意让别人养活。”他说,“母亲把我抚养大,我要出来干活,报答养育之恩。”

靠着这些年卖鸡蛋的收入,张喜平一直照顾着老母亲的生活,给家里盖起了新房,还把一个女弃婴拉扯大到结婚生子。他平板车上贴着的微信收款码图案,就是两个活泼的小孙子。

张喜平在掏筐子里的鸡蛋。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卖鸡蛋!卖鸡蛋!”走在人潮熙攘、“网红”店一个接一个的街上,他的叫卖声同这里的烟火气融于一体,就和游客的交谈声或烤肉串、炒凉粉发出的滋滋声一样。

每走一段路,他就吆喝一声。不是根据距离,而是心里清楚街边的哪个商户今天该进鸡蛋了。“这家3天前买了6斤,他家开泡馍馆,鸡蛋用得快。”他说。

果然没过多久,店里一个伙计攥着钞票迎出来:“来6斤。”

张老汉先是接过钱用手指蹭了蹭,在确定金额后仰起头,把拿着钱的右手深深插进自己三层衣服最贴近身体的那一层。内兜里,装着他一整天的所得。

最近张喜平的鸡蛋4斤卖20元,价格比超市、菜场稍贵。他说:“咱这鸡蛋,一来都是我村子里养鸡场的鲜鸡蛋,二来我从不‘日弄’人,不缺斤短两。”

“日弄”是陕西关中话,耍小聪明骗人的意思。“我刚出来做生意,没啥经验。”张喜平说,“但我这性子硬,越是吃亏,越觉得要诚信经营。”

张喜平给秤杠的刻度贴上了胶布,让自己摸清楚也让顾客看清楚。

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回坊的店家与居民倒也不在乎张喜平卖的鸡蛋贵那么一点儿。因为他们知道这鸡蛋绝对没问题,也觉得残疾人在外谋营生不容易,能帮就帮。这生意一照顾起来,就是30多个年头。

一直以来,照顾他的又岂止是回坊人。

从郊区开往市中心的公交车上,驾驶员经常会多等要赶首班车的张喜平几分钟;保洁员会在他到站之前,把他存放在保洁员休息站的平板车抹扫干净;看到老汉过马路,交警大步走上来陪着他穿过汹涌车流;他沿街叫卖走累了,风情街一侧小路上的北院门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笑脸相迎,请他进来歇个脚、喝口水……

交警拦住往来车辆,帮助张喜平过马路。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虽然我看不见,但无论走到哪儿都有好心人帮助我。我感谢大家的帮助。”他说。

按理说,八旬母亲身体尚好,女儿也成家了,张喜平也该歇歇了。但他说,只要自己还能干得动,就要继续干。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是百年后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用于医学研究。”他说,“因为先天失明,我不能为国家作多大贡献,只有通过捐献身体来回报社会的关爱。”

雨越下越大。张喜平找了个屋檐,取出一件塑料雨衣套上,又把手伸进筐里,数着剩下的鸡蛋。

张喜平套上雨衣。新华社记者郑昕摄

“咱这鲜鸡蛋不过夜。”他摆了摆手说,“还有十几斤,我走到那条街上就能卖完了。”

“卖鸡蛋——卖鸡蛋——”张喜平的叫卖声逐渐远去,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出了一条清晰可见的路。

  • 天润科技股价微跌 单日换手率近6%
  • 4月28日天气早知道
  • 金雷股份:拟26.51亿元投建高端传动装备科创产业园项目(第一阶段)
  • 汇添富价值成长均衡投资混合C净值下跌11.26%
  • 昌平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园主体结构封顶,明年交付使用
  • 云南锗业:上半年生产光纤级四氯化锗15.29吨,实现销售收入4256.95万元
  • 2.1万农民家门口生态就业
  • 考古学者、北大原副校长孙庆伟任西北大学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 东方电热:700吨订单分两批交货,4月25日和5月25日完成
  • 空间站“神剧”|航天员们欢欢喜喜过元旦
  • 一民用小型直升机在江苏滨海县境内坠落,致1死1伤
  • 奇德新材4月10日获融资买入2283.69万元,融资余额5400.18万元
  • 盲人张喜平:脚下有路 心中有光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