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搭建家庭病床:在家“住院”不是梦
北京市正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态势,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超465万,其中中重度失能老人超26万人。失能、卧床老人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如何解决?北京市鼓励医疗护理服务向家庭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搭建社区“家庭病床”。

日前,记者随着北京市最早试点搭建家庭病床的基层医疗机构——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巡诊的步伐,来到周边社区老人的家庭病床前。至今,该中心共建立家庭病床190张,为高龄、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提供上门服务。
百岁老人有了“健康专员”
照护子女松了口气
16日11时许,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家庭病床服务的脑卒中与综合科(病区)主任万涛与家庭病床科科长、护士长王青华来到团结湖南三条小区王女士家中,为王女士居家“住院”的百岁老母亲查房。病床上的高龄老人,久久地搂着王青华的手臂,用肢体语言热情地与“好朋友”打招呼。虽然老人已没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情谊,但脸上的笑意却写满亲热与信任。
万涛鼓励在家住院的百岁老人“自从老母亲在家里建床‘住院’以来,我晚上能睡个踏实觉了。”王女士感激地说。王女士母亲因脑血栓后遗症,卧床已有18年了。高龄老人病情多变,此前一有什么突发的情况,王女士少不了将老人送往大医院救治。“我家在5楼。过去,送老人上医院都是我背着下楼。如今我都68岁了,这两年想背也背不动了。”照护高龄老人的工作是辛苦而繁重的,去年12月,王女士自己也累得住院了。
王女士出院不久,老母亲又出状况了,不吃不睡、神志不清。她赶忙拨打120将母亲送往周边的三甲医院治疗。在大医院治疗、调整了几天后,老人逐渐脱险,达到了出院的标准。这又让王女士犯难了,虽然老人病情不再危急,但现在出院回家,自己照护仍有困难。思来想去,她拨通了万涛的电话。
“老太太的情况,特别适合建个家庭病床。我们定期上门来查房,有什么特殊情况随时处理。您少折腾,老人也不受罪。”在万涛的建议下,老人在家里“住上了院”。照护者、医生、护士一同建了一个微信群聊,有什么问题随时沟通、及时解决。
“最让我感动的是,不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医护团队永远在线,我随时都找得到人。”上周的一天深夜,老人突然出现了小便带血的情况,这可把王女士给急坏了。不知所措的她又一次拨打了视频电话给万涛。令她感到庆幸的是,万涛没有意外地“秒接”了电话。
“您先别着急,这种情况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造成的,得吃点消炎药。”万涛了解情况后,一边安抚着王女士的情绪,一边帮她想起了办法。这时候,早已下班的社区医院门诊已无法开出老人需用的药物。万涛紧急联系了住院部值班的医生,从病房借出了消炎药和膀胱冲洗的药物给老人急用。第二天一早,万涛和王青华又带着便携的设备上门,给老人进行了详细的检验检查和治疗。
“输液、查体、褥疮护理、检验检查、换尿管……住院能做的项目,我们在家也都能做。”王女士笑着说,照顾老母亲18年了,在家“住院”这4个多月,是她最舒心的时候。
大医院治疗,回家康复
老人病情、心情都好转
随后,万涛和王青华又来到了同一个小区的徐女士家中。徐女士的母亲今年86岁,不久前老人突发脑梗死,头晕摔倒在地,发生了腰椎压缩性骨折。在附近的三甲医院住院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出院。但卧床后,老人的照护也成了难题。于是,徐女士也在咨询家医后,做出了让老人在家“住院”,在社区医生的帮助下康复的决定。
到了老人床前,王青华打开出诊箱,拿出了一台便携式的心电图仪。原来,昨天老人有些心慌,徐女士将情况通过微信群聊告知了医护团队。老人此前就有房颤的病史,万涛团队在上门查房时,特意带上了设备,打算给老人检查下心脏。
“这是要查什么呀?我有点害怕。”病床上的老人担心地问。“咱们做个心电图,放心没事。”王青华一边为老人夹上电极夹,一边耐心地解释。“目前老人心电图显示正常,病情没有明显的变化,咱们再观察下。”不一会儿,检查结果就出来了。万涛拿着心电图,嘱咐照护老人的徐女士。
随后,万涛又给老人进行了常规的查体。“抬抬腿,还能往上抬吗?”“这儿疼吗?”“您真配合,恢复得也有进步。给您点赞,阿姨可真不错!”一边检查,万涛一边温和、幽默地鼓励着老人,逗得老人笑容满面。听说老人最近时不时总腰疼,中医见长的他还专门带了针灸的器具,给老人下针通络、止疼。
万涛前往家庭病床查房“自从住上了家庭病床,老母亲不仅病情好转、康复有进展,连心情也好多了。她就信医生的话!”徐女士说,自从老人卧床后,心态一直很焦虑。没在家“住院”前,即使请了看护保姆,住在楼上的自己仍需要时刻在旁照护、安抚。“现在好了,每周老人都能与医生、护士见上几面。病情变化随时都有人监护,老人心里踏实了,我们照护的子女也有了喘息之机。”
在家“住院”至今,老人已从完全卧床,恢复到在助行器的辅助下能够站立、走动了。徐女士心里不知道多欣慰,“家庭病床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高龄老人、卧床老人照护家庭的后顾之忧。”
在家在院都一样
住院医保可报销
从2017年家庭病床科开科以来,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病床累计建床190张,提供上门出诊服务7981人次、上门查床1606人次、上门置管236人次、上门抽血612人次、上门换药379人次……
“在家住院和在院住院是一样的,都有规范的流程和手续。”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运杰介绍,家庭病床是家庭医生服务体系的延伸。建立家庭病床服务的患者,基本上按照在院患者的标准管理,进行查房并建立规范病历。这么做的便捷之处还在于,患者就医、拿药不再需要来回挂号。
同时,根据市医保局规定,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治疗性家庭病床,发生的医疗费用均可按规定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起付线减半,进一步降低参保人员的个人医药费负担。刘运杰告诉记者,负责家庭病床的医生单次上门出诊的费用是80元,护士出诊的费用是50元,其余各项医疗服务均按照单次计费。如,导尿服务的费用为单次20元。“这些服务都是按照住院比例来报销的。”
“我们在家‘住院’期间一共花费了4000元,报销就报了快3000元。”采访过程中,多名在家“住院”老人的照护者都表示,通过“患者不动医护动”的方式,家庭病床在切实解决卧床老人就医难、照护难问题的同时,也没有造成照护家庭的经济负担。
需求大、推广有难度
鼓励机制仍有待完善
在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大厅,张贴着家庭病床服务内容公示。上面明确,根据卫健委要求,该中心建立家庭病房的范围包括:年老、行动不便等有医疗护理需求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巩固康复患者;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并发症致行动不便且需要监测治疗的患者;残疾、长期卧床、失能失智等医养结合需求者。
刘运杰介绍,截至去年,六里屯辖区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人数为20406人,占辖区人口总比约27%;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居民人数为6450人,占辖区人口总比约8.5%。“由于老龄化程度高,因此居家医养的需求也高。对于符合家庭病床建床标准的患者,我们‘应建尽建’。”
而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六里屯街道。根据市老龄办、市老龄协会发布的数据,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超465万,其中中重度失能老人超26万人,正处于老龄化加速发展态势。可以说,家庭病床的推广不仅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不过,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广泛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仍存在一定的掣肘。如服务成本高、基层医护人员紧缺,同时上门服务也增加了医疗风险。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医疗机构搭建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开展上门服务的积极性。
对此,刘运杰认为,作为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要前置做好风险评估和知情告知,尽最大可能性规避诊疗风险,为在家的患者提供最安全的“住院”环境。同时,他也呼吁相关部门理顺体制机制,增加鼓励措施,“我认为,在收费机制上可以适度增加灵活性。比如,服务项目采取医保和特需相结合的收费方式,鼓励医护人员服务积极性。”
除了家庭病床以外,该中心还正在积极探索实现了以医联体龙头医院为依托的四级医养结合康护闭环转诊、转院服务体系。即北京朝阳医院(急性期、重症疑难期)——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期、康复期)——益智康护养老照料中心及紧邻一体化管理的道家园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期、康复期、照料期)——居家康养(家庭病床、康护照料、生活康养及上门巡诊等)。当养老照料中心或居家的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并符合医政医保住院条件的,将再次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三级医院,形成闭环式服务体系。
从辖区需求出发,同时依托家医签约(26支家医团队)和家庭病床服务,实现、筑牢社区和居民老年健康预防、诊疗、康复、护理、照料的网底,将老年人健康管理与年度体检、特色服务包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结合。多措并举,通过建立家庭病床、上门医疗护理治疗、上门医护康巡诊等多种服务方式,尽力涵盖不同老年患者的需求,有效解决老年患者看病难、住院难等问题。
在家“住院”的百岁老人用肢体语言与医护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