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保障自身权益,《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出台

保障自身权益,《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出台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王琪鹏

保障自身权益,《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出台
(图侵删)

未来,志愿者参与大型活动或期限较长的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通过“合同”来保障自身权益。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北京市民政局近日会同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在这份示范文本中,志愿者被开创性地确立为协议的“甲方”。

为保障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等各方权益,《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分为两个版本,分别适用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需求方与志愿服务组织签署志愿服务协议。

其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志愿服务活动对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有较高风险的;志愿服务期限在一个月以上的;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境外人员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任何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据了解,在以往的志愿服务协议书中,志愿者往往被当作“乙方”,处于被动地位。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协议书示范文本开创性地将志愿者确立为协议的“甲方”,将志愿服务组织列为“乙方”。示范文本起草组专家、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许莲丽表示,志愿者被首次明确为“甲方”凸显了志愿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地位。示范文本明确,作为“甲方”的志愿者有权获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需的条件和必要的保障;有权获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有权请求乙方解决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权要求乙方无偿、如实、及时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甲方因从事志愿服务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获得救济和补偿;甲方有权就所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向乙方提出批评和建议。

示范文本还特别提到,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应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未成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应当由监护人签字,确认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其年龄、智力、身心健康状况相适应。

“制定《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将志愿服务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进一步明确,有力保障了各方主体合法权益。”许莲丽表示,当前志愿者成为廉价劳动力、蹭志愿服务热度、搭志愿服务便车等乱象时有发生,亟待法律正本清源、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在涉及志愿者的各种争议和纠纷中,志愿服务各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亟需厘清。

许莲丽表示,《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本质上是民事合作合同。该合作合同具有公益性特征,适用《民法典》及《志愿服务条例》等规定解决协议主体之间的争议。协议示范文本坚持以志愿者权益保护为中心,为提升志愿服务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法治保障。另外,示范文本具有前瞻性,为未来志愿服务事业进一步完善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 数字认证涨5.32%,成交额2.24亿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499.37万
  • 医疗设备ETF(159873)涨1.47%,成交额234.23万元
  • 自由现金流ETF:净流入7182.72万元_1
  • 受洪水影响,广东海事部门对部分航段采取禁航限航措施
  • 中国驻韩大使:中国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中韩互利共赢
  • 中企高山战略委员会正式成立
  • 呼北高速“9·23”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致3人遇难,山西省安委办挂牌督办
  • 昆明红星电缆有限公司取得一种电缆生产用托架专利,可提升生产效率
  • 环保督察|河北渤海治理存薄弱环节,围填海生态破坏禁而未绝
  • 美国防部暂停大规模解雇试用期文职员工计划_1
  • 三大奢侈品集团财报透露信号:奢侈品市场寒冬或已到来
  • 财政金融协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后续政策可期
  • 保障自身权益,《北京市志愿服务协议书》示范文本出台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